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读经典?该文通过一个具体例子,即《孟子·尽心下》中冯妇条的两种读法或标点法(古书本无标点,标点是近代才有的),说明即使是一个细节,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故不可不认真细读。
这句话对冯先生来说在很长时间内是精神压力。从政治角度讲,在国民党退到台湾的时候,他最后选择留在大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是在上世纪30年代,他写了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件事情引起了鲁迅的注意。那封信在文革的时候我看到了,是用黄黄的薄薄的一页纸写的。另外,就是我从冯先生那里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哲人的胸怀。他重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把原来的那两册作为试稿,全部内容又重新写起。
改革开放前,苏联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的定义和写法对研究中国哲学史影响很大,哲学史尽是写些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所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都是按照这个公式来写的。在鲁迅眼里,冯友兰是一个很单纯的学者,和政治没有多少牵连,和国民党没有什么深的关系。朱平安教授正是从这一点入手,全面地展示了武夷文化的全貌及其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其他自然风景区所没有的。但是,武夷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因为其中有超越历史的永久性的普世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几乎跑遍了武夷山的每一个景点,搜集能够找到的每一处石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翻阅了大量的图书文献,一一考证,一一解读,呕心沥血,乐而不倦。
正是这种生态文化,使武夷山的生态环境能够保持至今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它已经成为今后生态建设的一个典范。我们如何从中吸取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价值资源。
但是,对于一般游人而言,在未能理解其文化内蕴之前,这些石刻只是附着于山水之中的外在的东西,只是一种点缀而已,因此,往往一扫而过,既不知其所以然,亦不需在这里驻足。2008年9月16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原载《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文武文化研究》,朱平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3页。但是,如果只从书法艺术一个方面去欣赏,去领会,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武夷山的文化生命、精神风貌及灵魂不能充分展示出来,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当然,这部著作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和贡献,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它是具体的,又是普遍的,越是具体,越能体现其普遍意义。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挑战。
最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贯彻了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这不仅是武夷文化留下的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遗产,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做出的贡献。
读其书,知其意,我相信,这部著作能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现在,他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了硕果,一部图文并茂的学术著作完成了。
但不是只从一个层面进行单项研究,而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分类式的研究。这些石刻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从中受到不少启迪,产生无限遐想。这种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生态文化及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石刻?因为这里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从图腾文化、神话传说到儒、佛、道三教文化,从自然山水到茶文化,从民俗到文学艺术,从书院到理学文化,从历史事件到旅游文化,等等,都有详细的考证和阐释。只要谈起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他便如数家珍,兴奋不已。
当时,他正在从事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书中所讲的内容,范围极其广泛,涉及武夷文化的各个方面。
因此,这些摩崖石刻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而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你可以长久地停留在这些石刻之下,欣赏其书法艺术,想象石刻的内容,解读其文化意涵,了解古人的心灵世界。
他的研究,不是抽象的图解化的概念论述,而是根据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情景化的分析解读,既有感性形象,又有理论深度,读之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同时又能深入其内,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学术价值。作者将摩崖石刻比喻为武夷文化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
只有将石刻与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从形式进到内容,从具体处境出发,从原生态方面去解读,才能领会武夷文化的真实内容及其普遍价值。武夷山风景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据说,竟有500余处之多。所有这些,都和此时此地的山水风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说是独领风骚,引人入胜。我发现,他对那里的每一块石刻,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文化情结,于是,跟他一起游览、参观了许多石刻。
武夷山的魅力之一,就是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熠熠生辉的各种石刻,令人流连忘返。人类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又是有地域特色的,武夷文化也不例外。
2006年我在武夷学院讲学期间,认识了朱平安教授,一位儒雅而又平易、谦和而又执着的学者。书中有很多内容是新鲜的,别人未曾研究的。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这些石刻虽然久经沧桑,成为遗物,但仍然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他的论述是忠实于历史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其中既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又融进了时代意识,具有新的意义,并且预示了未来的前景。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武夷文化 。不是只从文字上进行考证和解释,而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紧密结合,从中挖掘有生命力的活的文化因子因此,这些摩崖石刻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而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
读其书,知其意,我相信,这部著作能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这种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生态文化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2008年9月16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原载《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文武文化研究》,朱平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3页。而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的,则是摩崖石刻。
作者将摩崖石刻比喻为武夷文化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武夷文化 。